——歡迎到訪! 專業商用車網絡媒體 為您服務
攜車網是國內率先試水“汽車售后服務去門店化”的電商企業,其CEO兼創始人章正超先生,將自己的公司形象概括為“移動的4S店”。“汽車售后服務是最為傳統的服務業之一,我們在做的事情,就是以互聯網思維改變傳統服務方式,真正做到‘車在哪兒,保養就到哪兒’,客戶只需通過微信公眾號預約,就可以享受到一站式的上門維修保養服務。”
章先生說:“服務用車是我們業務的核心部分,維修人員上門服務全靠這些服務用車,我們是為用戶解決問題,自己的車自然不能出問題,它們一定要做到‘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并且具有較高的可靠性、節油性。在進行對比評估后,我認為上汽大通V80最適合我們的需求,所以我們第一批就一次性訂購了20輛。原因無非兩點,從理性角度說,我了解上汽及上汽大通的產品和技術;從感性角度來說,我信賴上汽,我們創業團隊和上汽大通有同樣的精神和情懷。”
理性:他是懂行的學霸技術派
常言道,沒有金剛鉆不攬瓷器活。30歲開始創業的章先生可以說是個“懂行的學霸技術派”。說章先生是“學霸技術派”,是因為他畢業于清華大學汽車工程系,他在清華園的時光,都獻給了“高冷”的汽車技術;說他“懂行”,是因為他有4年的汽車媒體經驗和6年的主機廠工作經驗,對汽車行業相當了解。十年來,章先生對當前汽車行業的發展也有自己的看法。“汽車產業屬于傳統的制造業,在互聯網+的大背景下,必須要融合互聯網思維。傳統4S店提供的保養維修服務,無論是時間、地點都是‘死的’,到店維修的客人基本集中在節假日;而我們則是根據客戶的需求,在指定時間、地點為客戶提供上門服務,為客戶節省更多時間、精力和金錢。”
服務用車的選擇對章先生而言是業務核心的一環。章先生說:“我們的服務不限定汽車品牌,一輛服務車配備兩個維修人員及相關的維修設備、工具。基于這樣的業務模式,我們在服務用車的選擇上有三個核心需求。首先,車輛內部空間要足夠大且改裝性強,這樣才能盡可能多地容納維修人員、設備及工具,后續還能隨著我們服務的升級相應優化維修服務項目;再來,車輛可靠性要非常好,我們本來就是上門為客戶維修汽車,總不能自己的服務用車在路上先出了問題,故障率低是關鍵;最后,考慮到運營成本,油耗也是很重要的考量因素。綜合以上幾點,我們認為大通V80最符合我們的用車需求,這是非常理性的選擇。”
當問到目前大通V80的使用情況時,章先生滿意地回答說:“我現在有雙重身份。一方面我為其他車主提供售后服務,另一方面,我也是車主,享受上汽大通的售后服務。從專業角度說,我對比了市場上同類產品,發現上汽大通V80的售后服務是最到位的。當然這和上汽整個完善的服務保障體系也有關系。包括當初買車的時候,從洽談、交車到上牌,大通也為我們提供了一系列周到的服務。使用之后,V80百公里8L的油耗完全超出了我們的預期,這款車改裝性很強,我們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對車內空間重新設計,便于開展更多維修服務。”
感性:信賴上汽十年如一日
章先生坦言到:“選擇上汽大通,還和自己的親身經歷有關。”
原來,章先生曾在上汽乘用車擔任過歐洲大區的銷售經理,4年主機廠的工作,也讓他對上汽積累了不少感情。章先生說:“雖然離開了上汽,但我還是為自己曾是一個‘上汽人’感到自豪,到現在我仍有一顆‘上汽心’。如果要買車,我一定首先考慮上汽的車。像這次公司要采購服務用車,我首先想到的就是上汽大通。一方面我了解、信賴上汽的品質,另一方面,我認為上汽大通和攜車網在品牌精神上也是一致的。”
而在章先生看來,攜車網和上汽大通在各自的領域雖然都是“新進者”,卻成長飛快,擁有勇于突破和挑戰的進取精神。“我們的團隊,是一支有創新意識和進取精神的團隊。我們有一種情懷,是希望讓汽車維修服務行業更透明,削減這個行業中的‘灰色地帶’。目前,我們每月平均有1萬次保養維修服務,全年就是12萬次。上海如果按350萬輛車計算,每輛車一年做2次保養的話,總共700萬次。也就是說,我們用8個月的時間從上海約5000家4S店手中拿下了近2%的市場份額,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數字。”章先生自豪地說。
而上汽大通也有著令行業矚目的“大通速度”。三年多時間,上汽大通市場份額達12%,比合資競品快十幾年實現5萬輛下線。今年繼續保持強勢增長,截至5月,上汽大通累計銷售12474輛,同比增長112.3%,累計銷量已大幅超過2013年全年銷量,為客戶提供具有全球品質、行業最新技術與科技的產品。正是這樣的進取精神,讓攜車網最終選擇了上汽大通。章先生表示:“品質、創新、進取,這是我在攜車網和上汽大通身上看到的共有的特質,從品牌形象和品牌精神上來說,上汽大通都是最適合我們的合作伙伴。我相信,未來我們兩個品牌會一起成長,而攜車網的業務也將覆蓋全國更多城市,我們有信心成為行業引領者,帶領行業成長。”
版權聲明:此文源自其它媒體,如需轉載請尊重版權并保留出處。內容若存有質量疑問請立即與本網聯系,商用車之家將盡快處理并予以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