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到訪! 專業商用車網絡媒體 為您服務
近期,國際零部件市場頻頻傳出某零部件巨頭出售旗下部分零部件業務,正如東風汽車公司副總經理劉衛東所說,這是近年來國際汽車零部件市場的新變化。那么,國際汽車零部件企業積極剝離非核心業務是基于怎樣的考慮?這些新變化對我國汽車零部件企業的發展有何借鑒意義?
集中發展核心業務 強化競爭優勢
“當前國際汽車零部件企業積極出售非核心業務,是為了集中精力培養核心業務的競爭優勢,打造成單一行業的強勢企業。” 劉衛東如此表示。博世汽車多媒體事業部中國區副總裁朱光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表示,國際大公司都非常注重自身在行業的領先地位,希望保持在前三的位置。
2013年江森擬出售汽車電子業務給偉世通,2014年7月完成交割。數據顯示,2012財年(2011年10月至2012年9月),江森自控汽車電子產品業務銷售額為14億美元,同期汽車內飾業務的銷售額則達到41億美元。明顯看出,江森汽車電子業務的盈利能力與其主營產品汽車內飾相差甚遠。因此,江森剝離其汽車電子業務,集中精力發展汽車內飾核心業務,以更好地鞏固江森在汽車座椅行業的領導地位。
對此,朱光偉認為,雖然江森汽車電子業務在國際上也比較強,但江森認為這不是他們的發展重點,因此把汽車電子業務出售給偉世通。而對偉世通而言,其主營業務是汽車電子,完成收購后可加強偉世通在汽車電子領域的市場競爭力。這是個典型案例,交易雙方達成了雙贏的局面。
其實,博世也曾剝離過一些非核心業務,如2009年9月24日博世把北美部分制動業務出售給日本曙光制動以及出售藍寶汽車音響等,因為這些業務都不是博世當前和今后的發展重點。
此外,麥格納擬出售汽車內飾是為了集中更多資源專心發展電子、動力總成及電池等主力業務;德爾福以約7.27億美元的價格向馬勒出售旗下熱交換系統事業部的獨資業務,也是為了專注于綠色、安全、互聯的汽車電子發展趨勢和高度設計的汽車零部件產品,從而增強其市場競爭力。
對于國際零部件公司之所以做出剝離部分非核心業務的決定,德爾福派克電氣系統有限公司中國區董事總經理吳開源說:“國際汽車零部件企業主動剝離一些非核心業務,內在動因是出于追求高端價值鏈市場。”朱光偉在采訪中表示,這多是出于企業戰略考慮及對行業未來發展的預判。亞新科集團副總裁倪威也贊成,此外他還認為,研發資源制約、國際化及歐美國家的環保要求等也有影響。
剝離決策需從長遠發展戰略考慮
“對一家企業來說,What to do 很重要,What not to do更重要。” 倪威告訴記者,剝離工作需要“前瞻性”研究,企業高管必須對至少5年以后的業務發展有所洞悉和研究并能進行有效取舍。常州遠東連桿集團總經理邱建平也表示,核心業務與非核心業務之間的比例需要達到7:3以上才可以實施剝離,不然企業會有很大損失。
但對于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而言,很多企業擅長做“加法”而很少做“減法”。浙江世寶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虞忠潮在采訪中說:“我國整車企業也有做減法的,如吉利,但零部件企業相對較少。中國很多企業做加法是因為企業主營業務遇到困難,進行多元化發展可以減少單一經營的風險。”
對此,邱建平的看法是,中國企業喜歡多業務發展,認為“東方不亮西方亮”,雖然做的領域很寬但都不突出,這樣很難做出企業的特色和品牌,也難以提升企業競爭力。“目前,中國零部件企業希望通過上市進行融資,一味求大,追求銷售額。”吳開源認為,上市融資也影響企業做出剝離非核心業務的決策。
綜合來看,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多被短視利益驅動,很少有長期戰略,尤其是民營汽車零部件企業。但國際性的汽車零部件企業都有長遠戰略規劃,他們很清楚某個階段的戰略重點,與戰略發展不一致的就會剝離掉。而且,國際零部件企業在制定戰略時還會考慮整個汽車行業的發展趨勢,他們往往會利用自身的研發能力和制造能力搶占高端價值鏈市場。
版權聲明:此文源自其它媒體,如需轉載請尊重版權并保留出處。內容若存有質量疑問請立即與本網聯系,商用車之家將盡快處理并予以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