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地方公路收費“不明不白”
公路“三亂”,是推高物流運輸成本和超載的禍首。為何治理這么久依舊未見多少起色?究其根本,在于在治理“三亂”問題上往往權力自利,監督虛置,公路亂收費的利益地方上也能共享,導致少有人跟自己的利益過不去。既得利益的固化阻擋了治理之手,這也正是針對公路“三亂”的治理多年難見成效的原因所在。
對此,政府不僅需要持續不斷用藥,還要下一劑猛藥,從源頭拔除病根才能藥到病除。
暴利下的產物
“亂罰款,亂設卡,亂收費”是存在已久的公路“三亂”頑疾,對此民眾已經積怨已久。在亂罰款方面。一些地方違規治理貨車超載;一些路政人員違規收取“黑錢”,而不是依法治超;一些地方的交通部門為養隊伍則縱容上路罰款——公路“三亂”之一的罰款之亂,由此可見一斑。
“三亂”問題嚴重,也抬高了整體的物流成本。一個相對保守的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貨物運輸總量75%是由公路承擔的,過路過橋費占到了運輸成本的20%到30%,其中就包括了大量的亂收費部分。無疑,這是壓在眾多物流企業肩上的一個重擔。
“三亂”的根源在于公路收費的暴利誘惑,以及監督的缺失。比如,有些地方下達或變相下達罰款指標、執法人員收費罰款不開票據、違規收取停車費和拖車費、只罰款不消除違法狀態、隨意攔車檢查等違法違規行為,正是暴利誘惑下的產物。
根據一項面向全國14個省份上千名司機的調查推算,2011年中國公路罰款高達2700億元,比中國最大的銀行工商銀行一年盈利還要多,如此高的罰款數字令人咋舌,這巨額的罰款數據也暴露出公路收費背后的利益沉疴。
治理20年無果
自1994年起,政府就開始針對“三亂”問題提出治理。如今,近20年過去了,公路“三亂”依舊亂象叢生,沒有起色,這2700億公路罰款,實際上也拷問著政府治理公路“三亂”的誠意與效率。
政府治理公路“三亂”一直在做,文件出臺了一個又一個,禁令下了一道又一道,然而,在現實執法生態中,有的地方“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不顧中央與多部委禁令,給執法人員暗下罰款指標,政府與執法人員權力分肥,把公路當成“提款機”。
權力自利,監督虛置。在執法經濟廣為公眾詬病的話語背景下,有的地方和部門已經取消了違法糾正量與罰款指標,人性化執法正在逐步成為新的執法方向。公安部曾強調,公安機關在執法時要堅持教育與處罰相結合,堅決杜絕下達罰款指標。但是,有的地方仍然暗下罰款指標,執法經濟思維十分頑固。
為了完成罰款任務,有的地方熱衷隱蔽執法,甚至雇傭職業拍客抓罰款;有的交警在高速公路設置路障攔車罰款;有的路政人員養魚執法、釣魚執法,違法出售“超載月票”,對超載車輛只罰款不卸載,有的執法者罰款不開票可以打折,然后中飽私囊。這不僅破壞了正常的交通秩序,還增加了司機經濟負擔,推高了物流成本,抬高了物價,嚴重破壞了政府的公信形象。
要從源頭肅清
對此,交通運輸部、公安部、國務院糾風辦、農業部、國家林業局從2011年6月份開始,對收費公路進行了為期一年的專項清理。據悉,其對國內收費公路的總體情況已基本摸清,而各地也根據要求進行了調查摸底情況和自查自糾。
在摸清情況的基礎上,五部門聯合印發《2013年治理公路“三亂”工作要點》(簡稱《工作要點》),對治理公路“三亂”提出具體要求:堅決撤除違法違規設置的公路檢查、計量、驗票、治超、收費等站點;依法設置的各類公路站點,嚴禁超越職責范圍執法;不具備工作條件的站點,嚴禁開展執法和收費工作……
此外,在規范執法部門執法行為的同時,五部委也加大了對運輸車輛的管理。加大對涉路涉車執法行為的監管力度,落實屬地監管責任。強化車輛超限超載源頭治理,細化執法處罰標準,規范自由裁量權。進一步簡化辦事程序,加快大型物件運輸審批進度。落實對貨運車輛增設限載裝置等措施,引導物流企業合法裝載。建立完善執法資格的長效考評機制,落實執法責任制。
對公路“三亂”屬地監管責任不落實、履職不到位以及不作為等問題的查處力度在加大,將違規執法人員堅決清理出執法隊伍,并追究相關領導責任,從源頭肅清,問責到人,切實能根治公路“三亂”頑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