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工業飛速發展,汽車年產量近2000萬輛,中國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汽車大國。記者采訪了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執行副會長、汽車工程學會汽車工藝學會名譽理事長張小虞,張小虞會長表示,要完成從汽車大國到汽車強國的轉變,技術創新是標志性的指標。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執行副會長、汽車工程學會汽車工藝學會名譽理事長張小虞
中國的汽車工業從總體上講,大體分為三個階段:一是從無到有。從近現代來看,從1953年到1978年,屬于從無到有的階段,當時全國的汽車保有量,只有5萬輛左右。到1978年為一個點,我國已經能生產15萬輛汽車了。第二階段,從1979年開始到2009年,用了將近30年的時間,我國從15萬輛的產量達到了世界上第一的產量,到2009年的時候能生產1400萬輛。現在我國正進入第三個階段,一個由大變強的階段。
張小虞認為,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與中國國民經濟的增長基本上是同步的,在每一個五年計劃階段是同步的,而且高于GDP增長的幅度。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拉動汽車工業的發展。從推動汽車工業來講,內在的動力是兩個,一個是改革,一個是開放,而制約汽車工業發展的因素,就是能源、環境和安全的問題。
從機制意義來講,推動汽車工業不斷發展的動力,一方面是壓力,或者是一種挑戰,或者叫一種阻力。如果克服得好,就是推動汽車工業技術進步的一種動力。環保的問題、能源的問題和安全的問題,是一百多年世界汽車工業史所面臨的永恒的話題。所以,如果做得好,就把這種阻力和挑戰變成動力和推動力。2000年我國汽車產量大概只有全世界的百分之幾,到現在我國汽車產量占有全世界的四分之一。所以,把中國汽車工業做好了,世界的汽車工業的四分之一就做好了,中國的汽車工業對世界的貢獻就更大。
張小虞還表示,能源、環境和安全,是汽車工業發展的永恒主題,也是中國汽車工業下一步在自主創新的路上必須回避不了的問題。而唯一的出路,就是自主創新,不只是體制上要創新,還要依靠改革開放。在體制上,我國已經基本實現了市場化和國際化的機制,但是從汽車工業來講,將在不同的階段提出更高的要求。
從一個產業的大國走向產業的強國,標志性的指標就是技術創新。做到了這一點,中國才有可能成為世界產業中的強國。